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与此同时,部分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营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随着征信新业态不断涌现,征信边界不清,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出现。日前,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信用信息采集、加工等进行了规定。这一正在制定中的“办法”被认为是征信业的重磅规制。
央行日前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这是继2013年《征信业管理条例》和《征信机构管理办法》实施后,征信行业有望迎来的又一重磅新规。
在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田地表示,个人征信业务需要持牌经营,并纳入征信监管。打着大数据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旗号,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有APP宣称可速查征信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但部分机构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过度采集个人信息,并用于非法营利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不法分子甚至盯上个人征信信息,实施诈骗。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1月至10月期间,某科技公司曾通过开发二手产品租赁平台“优返租”APP、“微粒信”平台等,自动储存注册用户的包括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和芝麻信用分等个人征信信息,并通过销售200余万条公民信息获利800余万元。
《工人日报》记者在手机应用商店输入“征信”,显示有十几款可提供专业查询征信报告的APP。有些声称直连央行,最快两小时拿到征信报告。
记者发现,这些APP要求获取用户手机多项隐私权限,包括位置、电话号码、访问摄像头,甚至包括读取短信和通信记录等。有留言评论表示,“查询的信用报告并没有多大用处,就是骗个人信息的”。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征信新的业态不断涌现,征信边界不清,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出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办法》明确了何为信用信息,并围绕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和使用等环节,提出了信息采集遵循“最少、必要”的原则、信息采集禁止行为、明确告知信息主体并取得同意、用于合法目的等要求,依法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国际法系主任颜苏表示,明确信用信息范围,有助于防止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
2月5日,工信部通报2021年第二批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26款语音、输入法、浏览器、智能穿戴类应用进入名单,违规行为涉及违规调用麦克风、通信录、相册等权限等。其中,18款APP存在“违规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占比近7成。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征信涉及的关键问题就是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
“民法典的出台对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出新规,此次《办法》也是参考民法典、网络安全法等现行法律法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以及与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衔接,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朱巍说。
部分机构打个人征信业务“擦边球”
除了滥采滥用,征信数据还面临未经授权被私自查询的风险隐患。中国人民银行绍兴市中心支行官网显示,2020年1月17日,有两家银行曾因未经同意查询企业的信贷信息而被处罚。此外,类似被私查征信的情况也出现在个体自然人身上。据融360维度发布的《中国大众征信意识情况调查》报告显示,超三成受访者遭遇过“被查询”个人征信。
记者在电商平台、网页搜索发现,市面上提供各种征信服务的机构五花八门,难辨真假,涉及业务种类繁多。有的商家称可提供征信恢复、修改等服务,甚至有中介声称认识银行内部人士,可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征信修复。
《办法》对此明确,信息主体可以向征信机构查询自身的信用信息,个人信息主体有权向征信机构要求提供完整的信用报告,征信机构不得以删除不良信息或不采集不良信息为由,向信息主体收取费用。而以“信用信息服务、信用服务、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信用修复”等名义对外提供征信功能服务也将纳入管理范围。这意味着,当前市场上部分机构的“擦边球”行为将得到更有效的监管。
有业内人士表示,征信业属于金融业范畴,需要明确持牌经营准则,同时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更需要加强对数据、对信息安全的保护。未经批准擅自从事个人征信,不利于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
对个人信用评价还需细化规定
“未来,信用可能比钱还重要。”朱巍表示,在信用社会,个人征信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没有规则的征信只能对信用社会产生损害。
朱巍认为,此次《办法》一方面保障了被征信人知情、查询、更改、删除等权利,是民法典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延伸;另一方面划清了征信机构开展征信业务的底线,特别是提到了社会监督,是以建设信用社会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促进征信行业健康发展。
颜苏则指出,如何在信息利用和个人隐私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此外,颜苏还提出,对个人进行信用评价应用的场景、程度、目的等都还应做更加细化的明确和规定。当前一些地方实施的失信惩戒机制受到争议,诸如将手机欠费信息接入个人征信系统、有地方拟用征信约束跳槽等。
“应综合考虑便利性和对个人权利的影响,以及是否有法律依据,最终目的是让个人生活更便利,社会管理成本降低,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共赢的局面。”颜苏说。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
青岛市金融服务商会成立“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2021年1月5日,青岛市金融服务商会在新大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会议室召开资产管理专业委员会筹备会议。...
-
为建设时尚青岛而努力,青岛市市南区自媒体协会展示自媒体人新风采2020年9月,在市委网信办、市网警支队、市南区宣传部的共同支持下,山东首次,省内唯一的由自媒体人成立的自媒体协会,成功落地青岛市南区,青岛市市南区自媒体协会是整合全市自媒体资源,由青岛全市一百余名知名自媒体人组成,涵盖微信、微博、小红书、平台号等五百余个自媒体…...
-
国企来了高校党建红色导师!青岛理工大学与城发集团党建协同创新党旗扬“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也实现了长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青岛一系列好经验做法被固化为法律制度!将于3月1日起施行的这个条例影响深远!历经三次审议和多次研究修改,2020年11月,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青岛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近日,《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将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餐厅被罚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餐厅使用的虾油在2019年9月份已到保质期,而执法人员检查时发现仍在使用,根据公开的处罚决定书,该学院被罚款1万元。...
-
青岛市公安局对“中销联合”传销组织开展集中收网行动 涉案金额超百亿2018年底,河北一网民报警称,其母亲通过网络参与一个名为“中销联合”组织的活动,怀疑与传销有关。...
-
视频网站向会员推送广告有损消费者权益“VIP会员免广告”“会员跳广告”应该是视频网站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那么,其依然变着花样向会员推送广告就涉嫌欺诈消费者。...
-
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对预收款消费投诉“黑名单”进行首次公示日前,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对2018年以来“跑路”的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营者“黑名单”进行了首次公示。...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