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广告

【百科】青岛婚嫁习俗有哪些

2015年02月09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Mr.shirley
  自古以来,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是人伦的正式开始:“合两姓之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
  婚嫁程序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之一,人们对此都极为重视,向有“小登科”之称。青岛地区的婚礼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大体相同。男子结婚称“将媳妇”,女子结婚称“出门子”。结婚礼仪除特殊情况外 ,要经过说媒 、相亲 、订婚、送日子、娶亲等多道程序。

  说媒、订婚

  说媒也叫保媒 ,由媒人为男女两家介绍,缔结婚姻关系。媒人可以是亲友、熟人,也可以是专门的媒婆。他们按照门当户对、年龄般配、家境相当等基本条件,往返男女两家从中说合,一般是对男方要求条件要高一些。当然,现在在自由恋爱的大环境下,这种习俗已经越来越少。双方没有异议条件成熟后,就会订婚。

  送彩礼

  这一环节其实很关键,在现在看来也是。订婚之后,男方就要向女方送彩礼,富家送金银首饰、绸缎衣料和钱财,一般人家送布料,称“送衣裳面”。习俗演变,现在,订婚当天,新郎要带的聘礼有订婚戒指等首饰、礼金,两条红腰带、两个红包袱、衣服至少两套(要有棉袄,俗话说婆婆的袄传到老)、小六样(6斤肉、6条鱼、6瓶酒、6盒点心、6盒糖、6扎粉丝,寓意长远),女方家要给男方准备一双新鞋(叫丈人鞋)。不只是男方给女方送,女方也得陪送嫁妆。俗话说“闺女出满屋空,儿娶媳妇满堂红”。

  接亲娶亲

  娶亲是婚礼中最繁琐、最热闹的一个环节。过去,青岛地区在迎亲方式上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新郎亲自前去女家迎接新娘,俗称“亲迎”,也叫“迎亲”,多为小康以上人家采用;二是新郎先坐轿,由轿夫抬着走十几步,叫“压压轿”。再由新郎的弟兄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在家等候,俗称“等亲”或“接亲”,仪式简单,一般人家常用;第三种是男家不再派人前去女家迎接新娘,而是由女家叔伯与兄弟等人将新娘送来,俗称“送亲”“发亲”。结婚之日,新郎多穿长袍马褂,十字花交叉佩戴大红绸子,头戴礼帽,帽子上插着红色的宫花。新娘多穿红衣,外罩蟒袍,腰系玉带,头戴凤冠,脚穿黄色套鞋”。新娘离家时两脚不能粘土,让兄弟抱着上轿。轿里放一个包有脸盆和镜子的包袱(意为“包福”)。花轿起轿时,新娘的母亲或嫂子还要把一瓢水泼向门外 ,意思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其中蕴含着母女怜惜之情。

  如今没有轿子,但还有一些习俗:新郎从家出发要准备6盘东西:苹果、橘子、花生、大枣、点心、烟,出发后新郎家要贴喜字。新娘出发前则要带走6样东西:盆中放枣、花生、桂圆、栗子、红筷子、宽心面。新郎到新娘家经过重重考验后,要和新娘吃“滚蛋饺”,一般盛6个,吃4个留下2个,留个想头,表示还回来。

  拜堂成亲

  新娘下轿后,由两个伴娘搀扶进院与新郎同拜天地,这种场景相信大家在影视剧中没少见,由礼司唱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然后新郎用一块红绸牵新娘入洞房。洞房中新郎用秤杆将新娘盖头挑下,二人同饮交杯酒,也叫同心酒,至此夫妻关系就算正式成立了。而现在一般都会在新房单元门口舞狮子等,进入婚房后不久,就要直奔酒店。婚后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叫“回门”。胶州等地是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到女家认亲,第三天返回男家,第六天新娘父兄或弟侄到男家探亲,第九天女方接新娘回家,叫做“叫二,还三,住九”,以后按正常亲戚走动。

  自古以来,人生有四大喜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是人伦的正式开始:“合两姓之好,上事宗庙,下继后世。”之所以在即将进入春节之际,提出这一选题,一方面是因为名人效应,歌王歌后纷纷踏入婚姻的殿堂,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人们结婚,往往会选择在冬天,尤其是忙年期间,原因并不复杂,节日里喜庆气氛浓厚,而且是农闲时刻,且在穷苦年代,没有经济实力来办两次大宴,只能合二为一。那么青岛的婚嫁有哪些习俗?多年以来又发生了哪些改变?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和平民百姓,听他们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婚礼故事。

  衣食住行看婚礼

  前面已经介绍了婚俗的基本程序,在这里就不做赘述。对于结婚的习俗,关于衣、食、住 、行其实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衣着方面,逐渐西化和新潮就是青岛婚礼的一大特色。在青岛民俗馆,记者在玻璃窗内看到了几套服装,里面展示的是不同时期人们着装的变化。其中就有影视剧中常见的凤冠霞帔婚服,还有孙树兰老人捐赠的母亲嫁衣,都异常精致、精美。青岛大学教授、青岛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郭泮溪说,这些服装多用于有钱人,普通百姓一般也就是穿红衣,戴红花、红头绳就算出嫁的装扮了。在德国入侵青岛之后,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青岛市区的中上层人士便开始举办西式婚礼,新郎穿西装,新娘穿白色婚纱。新娘也不是在家里“开脸”捯饬一下就可以了,人们也开始走进理发店。当时中山路上有一家著名的新南京理发厅,这里是接待过明星无数,新人结婚,一辈子就这么一次,也会舍得花钱来理一次。

  民以食为天 。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婚礼,请亲朋好友吃顿饭是必不可少的,即使贫困人家,拿出的也是家里最好的食物。青岛婚宴上,鱼是必上的,“没钱的也会上一道木头做的鱼,称为‘看鱼’,寓意是富富有余,莱西、即墨、平度都有。”郭泮溪说。至于鱼的品种,一般是加吉鱼(海捕红鲷鱼),红色加吉鱼最美,讨口彩,红色本为喜庆的颜色,红又加吉,更喜庆了。鲤鱼也不少。“四个凉菜、八个热菜,鱼肉俱全”。

  住自不必多说,以前都是女方嫁入男家与公婆同住(入赘除外),后来年轻人分家各过各的。行的变化是巨大的。以前结婚讲究坐轿子,“过去不坐轿子不算明媒正娶,即使请不起吹鼓手也得坐轿。”青岛文史专家鲁海说。旧时迎娶的轿子有两乘,新郎乘坐的叫“官轿”,新娘坐的叫“花轿”。青岛解放前后,富裕的坐上了小轿车,没钱的一辆自行车就把新娘驮回家了。

  由三大件到三子登科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般人家的嫁妆多是“两铺两盖”(即两条褥子、两条被子),或者是“四铺四盖”,其他都是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之家则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的生活用品。无论嫁妆多少,一对“长命灯”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必备的三大件出现了: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这在青岛红极一时。青岛文史专家王铎在《青岛掌故》中专门介绍了结婚必备的家当:一扭三转四不动弹。

  一扭:是指收音机。收音机由两个旋钮,可以扭。青岛人称打开收音机为“扭开电戏”,这就是“一扭”。三转:是指三种会转动的东西,即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四不动弹:是指床、方桌、大衣橱和写字台。

  那时谁参加婚礼,只要看到人家这一扭三转四不动弹都置办齐了,还要问一问是什么牌子,如果又是当时的名牌,羡慕之情便油然而生。“一度流行的牌子是‘红灯’收音机,‘东风’或‘宝石花’手表,‘凤凰’、‘飞鸽’、‘大金鹿’牌自行车,‘蜜蜂牌’缝纫机以及‘一木’(青岛第一木器厂)家具”。在那个年代,要置办齐了这些东西,要耗费父母大半生的积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被当时称作是“三大件”。这种时代的烙印持续了将近20年,青岛民俗馆馆长李再良是1979年结的婚,到他那时,基本的三大件已经在婚前具备了,因而已经不再是时髦的物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电器粉墨登场,结婚“三大件”逐渐演变成了冰箱、电视和洗衣机。再过十年,就又变成了电话、电脑、空调。如今三大件的称呼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三子登科”:房子、车子、票子。三大件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市场经济状况,也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挂钩。

  同理,亲戚朋友结婚的随礼也是如此。早些时候送点日用生活品足以,“我歌舞团的同事,20多个人凑钱给我送的脸盆、痰盂,还有镜子,都是红颜色的,现在看来觉得很好笑,其实当时并不好买,青岛没有 ,还得专程到上海去订”,青岛民俗学会会长田清来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物品缺乏。青岛文史专家鲁海的婚礼上,人们都送帐子,饭店周围挂着上百匹帐子,“上面用大头针别着贺词和送礼人的姓名,这些帐子高档的是呢子、绸缎的,一般的是棉布的,可以用来做旗袍、被面等”。甚至还有送广告的,记者在青岛市档案馆看到,不少报纸像《青岛时报》《青岛公报》等,都刊登有不少的结婚声明,鲁海结婚时也有人送了一条,“现在找不到了,但在当时也是一种礼物”。现如今,结婚随礼同样存在,人们更加实际,往往是用礼金的形式,“我是1977年结的婚,当时最近的亲属送10块钱,一般的送五毛、一块,你得给人家烟糖作为回礼,送到两块就得吃酒席了”,田清来说。而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青岛一般的礼金都是在200元左右,根据关系的近疏,上不封顶,有钱人封个五位数的红包不在话下。

  应摈弃的和该保留的

  传统的婚礼习俗非常多,几乎每一道都有众多避讳之处,让一场热闹的婚礼变得小心翼翼,一旦有不妥之处就会使人惴惴不安。比如,旧时,说媒成功后,双方还得交换年庚帖子,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各写在上面,字数还必须是双数,请算命先生“合婚”,推算双方属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还是“相克”。记者看到了平度的“亲事有成  婚姻大喜”的版画,名称看着很喜庆,但内容多是“从来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金鸡见犬泪交流”等封建迷信内容。讲的是属相不合,另外还有阴阳五行说的相生相克。“克夫”等说法也多来源于此。这种迷信的说法现在已经几乎消失殆尽。而且一些繁文缛节也多废弃,婚期不再讲究“黄道吉日”,但农历的双日仍受人喜欢。

  一些传统经过筛选和积淀,慢慢传承下来,如新郎到女家迎娶时“谢亲”、吃面条 、水饺,新郎进家后拜公婆,喝交杯酒以及婚后三天回门等风俗仍沿袭下来。

  这其中的大多数传统大家都很赞成 ,田清来说,“定亲双方父母见面、给双亲磕头等这些有关孝道的文化应该保留”。但他觉得跨火盆、给古力盖贴红纸辟邪等具有迷信的意味,不该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婚礼有闹洞房一说,俗话说“新婚三日无大小”,所以不分大小辈分,亲友都可到新房捉弄新娘,但以晚辈尤其以弟侄辈为甚。他们围住新娘索烟要糖,说些俏皮话,造成一个欢乐的气氛。乡俗以为不闹不喜,越闹越吉利,然而,这种习俗让新人苦不堪言,鲁海就觉得这一习俗早应摈弃。

  其实,现在许多青年人主要还是选择旅行结婚,结婚仪式也变得简单,甚至“裸婚”成为流行词,有时大家还不时会举办集体婚礼。鲁海告诉记者,早在1940年青岛市礼堂举行过第一次集体婚礼,20多对新人一起完婚。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习俗仍然会发生改变。在新人的眼中,徜徉在青岛海滨沙滩,留下美丽的倩影,然后到外地甚至外国度蜜月,是最温暖的幸福记忆。不管用什么仪式踏进婚姻 ,用白头到老做一生的注脚才是大家最终的目的。(转)
编辑:Mr.shirley
更多
   TAGS
   青岛 | 婚嫁 | 习俗 |
一键分享,共同成长!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微信号:游金地(youjindi20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3887人参与 | 评论0
登录 (请登录发言,遵循相关规定)
如果您对本内容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在此进行反馈。
  • 1
  • 2
  • 3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2013-2014 www.youjindi.com 鲁ICP备11011247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青岛网警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