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曝光台新闻 > 银行理财产品被曝“到期自动续买”
银行理财产品被曝“到期自动续买”
2013年10月23日 曝光台新闻
分享到: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活跃,消费投诉也逐渐升温。

  昨日,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谨防理财产品“高收益”陷阱,同时呼吁相关部门严格规范理财产品销售,明确银行信息发布义务。

  多家银行涉理财产品争议

  中消协通报称,来自国内一家银行服务评价平台的统计数据,不少消费者投诉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出现巨亏。

  日前,网名“LONG-CN”的投资者在对花旗银行的投诉中写道:“花旗银行专家理财使我一年25万损失近12万。”类似的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遭遇巨额亏损的案例,也频频被媒体报道。

  此外,外资银行例如渣打银行、大华银行、花旗银行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部分股份制银行比如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也都曾出现过“巨亏门”事件。

  根据中消协掌握的情况,银行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理财产品到期消费者难以得知实际收益率、到期不通知就自动续买新一期理财产品,以及到期划转资金周期太长导致资金被占用等问题,都是消费者投诉率较高的问题。

  网名“汪岩Winston”的投资者日前在对华夏银行的投诉中写道:“华夏银行账户莫名其妙自动被理财,还好可以转回来,太危险了……”到期自动续买理财的投诉还涉及到交通银行、光大银行。而到期转账周期长故意占用资金的投诉主要涉及到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诸多股份制银行。

  中消协分析称,理财产品引发投诉主要起因是消费者不了解理财产品特性、银行误导销售、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信息披露透明度低、信息滞后

  中消协指出,银行理财产品信息透明度低一直饱受诟病,各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渠道、信息披露详细程度、信息披露的及时性等没有统一的标准,都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因此各商业银行之间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

  国内一家机构日前对60家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期、产品运作期和产品到期后的信息披露调查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在各个环节都存在信息不全面、不稳定和时滞性的问题。

  在产品到期公告方面,被调查的60家商业银行中,有9家商业银行在其官网查找不到任何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即使公布到期信息的银行,也存在滞后性的问题,有的银行一个月集中公布一次当月到期产品的信息,例如浙商银行。而华夏银行仅公布未达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的到期信息,正常达标的产品没有任何公告。

  三成受访消费者“吐槽”遭误导

  中消协指出,近年来出现的民生银行百万理财被骗、理财产品“飞单”等案例都是发生在银行的营业部。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会避重就轻,只谈高收益不讲产品风险。

  多数金融消费者由于缺乏一定金融知识,在理财经理的促销攻势下,稀里糊涂地就购买了可能不符合自身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而当产品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投诉无门。

  来自国内一家专业投资理财服务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经历过误导行为,有30%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进行任何风险提示,在银行代销的产品中,将保险当做银行理财产品误导销售的比例达39.42%。

  中消协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理财也有风险,消费者不要被理财经理的高收益所“忽悠”。在购买理财产品时,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书,不仅要了解清楚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预期收益率、起购金额等基本信息,还要重点关注产品的收益类型、是否为结构性理财产品、产品的投资标的、风险等级、产品运作模式以及产品存在的风险等问题。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关键字:
分享到:
分享让我们共成长,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APP或微信公众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0条评论 | 7170人参与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 新闻故事
  • 人生五味
推荐新闻
便民服务
商会协会
  • 曝光台 /
  • 最新资讯 /
  • 精彩推荐
  • 游在青岛 /
  • 吃在青岛 /
  • 玩在青岛
猜你喜欢
  • 热门排行 /
  •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