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中国商人将工业金属玩到了极致:利用存储在仓库中的金属来获取短期融资。如果按规则来,这样的做法最大的风险不过是商品价格下跌的风险。
青岛港金融骗局则揭示了这个链条中巨大的漏洞:制造重复质押的、虚假的库存——我们称这些专为融资设立的,不透明的库存为黑暗库存。
青岛港暴露出来的漏洞可能超过100亿元,在带中国整个
金融融资链条上,风险敞口可能十倍于这一数字。
铜归谁是个问题
全球物流体系的构成,不只是船队、港口和贸易商,也许更重要的是信用证。不管是智利的铜、海湾地区的石油,或是巴西的大豆,在送达消费终端之前,都需要金融的支持。信用证正是金融和实体贸易两个世界的交汇点。
但5月份开始,各大小银行均为自己开出的信用证担忧,他们派出工作组赶赴青岛,处理德正系骗贷案。
按照目前媒体的统计,包括中行、工行、交行等在内的18家中资银行在“德正系”骗贷案中的风险敞口接近100亿元,这是已经统计出来的,此外还有渣打,南非标准银行等外资行陷入其中。
德正系在银行的贷款可能接近160亿元,此外还有不低于30亿元的民间借贷。
从5月底至今,已有十几家银行在起诉“德正系”,涉及的公司包括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青岛德诚矿业有限公司、化隆先奇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等融资方。
为什么这么着急起诉呢?如果晚起诉,财产清算的时候都不知道会属于谁。
银行在青岛港要核实的是两件事:仓库里有没有铜和铝?这些金属属于谁?
现在看起来,这两个事实都与银行此前看到的书证有很大的出入。
也由于这种原因,银行纷纷向法院申请扣押金属,青岛港大港保税区已经暂停了金属交割。
从银行持有的单据看,涉案的金属至少包括2万吨铜和10万吨铝,20万吨氧化铝,价值超过20亿元。
而受风波影响,一些贸易商也将自己的铜运往监管更为严格的LME仓库,离青岛最近的LME仓库在韩国。交易所仓库的认证更为严格,其出示的凭证可能使得贸易商有重新获得融资的希望。
业内人士预计,近期从青岛运往韩国的铜约有2万吨。
金属融资的规模有多大?
这样的案件是孤立的吗?金融融资并非个案,铜、铝、铁矿石融资已经非常普遍。
上海保税区仓库有70万吨左右的铜库存,上下浮动10万吨左右。此外中国港口的铁矿石库存超过1亿吨。
青岛港的各类金属库存大约只有全国的十分之一,而目前爆出问题的库存也相对占比较低。
但这种问题就像冰山一样,没有露出水面的才是最可怕的部分。
高盛此前曾预计,过去四年中国商人从海外获得的金属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这应该是流量数据。
从余额看,国内期货行业人士的估计是1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期货人士估测中国保税区内的铜库存大约有85万吨左右(当然这一预计并不是很准确),如果其中50%的是用作融资铜,其撬动的资金应该在600亿元以上,此外,铝、镍融资的规模略逊,总体工业金属的融资规模可能在700-1100亿元之间。
但也有人估计,在中国保税区网络中的铜库存应该超过100万吨,加上重复质押,铜融资的规模远大于上述估计。
这中间有多少重复质押,需要银行提高准备金,收紧信用证来挤出水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