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广告

央企“隐身”招待费暗示反腐的紧迫性

2014年11月12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伊凡
  曾引发舆论风波的央企招待费近日再受关注,但这次不是因令人瞠目的“天价”,而是其“隐身”遁形。据报道,在近日公布的上市公司三季报中,越来越多的央企业务招待费等数据和科目彻底从财务报表中消失,部分央企的招待费虽大幅下降,但财报中“其他”科目的金额,却在大幅增加。

        业务招待费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花费的应酬费用,是需支付的交易成本,它本该出现在财务报表中,而今在一些上市央企的财报中,居然没了这一科目,“招待费去哪儿了”?这似乎成了个谜,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

其实,央企招待费隐身并非首次了。去年5月,有媒体曝光中国铁建2012年的年报显示,该公司一年招待费超8亿元,引发轩然大波。此事据说甚至惊动了中纪委领导,要求认真核查。为此,中国铁建处分了几十人,并有1人移送司法机关。然而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当今年初披露2013年报时,像中国铁建、中国电建等12家央企的招待费便从财报中“清零”了。

事实上,中国铁建一年8.37亿元招待费成为舆论抨击的“出头鸟”似乎还有点“冤”。有报道称,那一年招待费支出的真正冠军是某寿险公司——14亿元。动辄上亿的招待费竟然从财报中消失了,难道企业改革彻底抹去了这一费用?这种可能性甚微。而从上市央企公布的半年报或季报看,有的是将“管理费用”模糊化,不再细分科目,而有的营销成本和“其它科目”陡然增肥,显然,财务处理的“魔法”让招待费与公众玩起了躲猫猫。

或许有人问,央企是企业,有招待费亦属正常,为何揪住这“小辫子”不放?这是因为,央企是国企为全民所有,“主人”监督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其应有的权利。需强调的是,当下无论上市还是非上市国企,由于所有者缺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未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监督追责机制,因此,财务上容易腾挪的“招待费”常常就成了某些人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大筐,什么都往里装。有人曾统计2012年招待费前十的企业,绝大多数为央企。而已落马的中石化原总经理陈同海更是典型案例,其在位时仅“职务消费”一度就高达每天逾4万元。

显然,在舆论和反腐的高压下,“招待费漏洞”成为众矢之的,于是,某些人便玩起偷梁换柱的伎俩,以躲避公众的监督。而这本身也暴露出制度监管的漏洞——巨额招待费居然可随意隐身或互串科目。作为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的严肃性、公正性何在?相对透明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些不必披露财报的国企央企,又会如何?从财务监管的角度,科目的界定为何如此含糊、模棱两可,没有刚性的约束?如果监管的制度本身便软弱或隙漏百出,那么就难免有人浑水摸鱼。

令人担忧的是,自从“天价招待费”被曝光并饱受公众诟病后,愈来愈多的上市央企打起招待费“隐身”的主意,如果这种趋势继续蔓延,那么,若干时间后,很可能在财报的披露中再也见不到招待费的影子,它将使得业务招待这一易滋生腐败的空间变得更为隐蔽,公众的监督也无从谈起。无疑,将招待费隐身,亦可谓“此地无银三百两”,恰恰也表明当前强化制度监管的紧迫性。

编辑:伊凡
更多
   TAGS
   央企 | 反腐 |
一键分享,共同成长!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微信号:游金地(youjindi20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7719人参与 | 评论0
登录 (请登录发言,遵循相关规定)
如果您对本内容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在此进行反馈。
  • 最新资讯
  • 曝光台
  • 相关资讯
  • 1
  • 2
  • 3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2013-2014 www.youjindi.com 鲁ICP备11011247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青岛网警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