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一则新闻着实的吸人眼球,或者说是让人目瞪口呆了!北京一套4.4平米的房子,已经能够卖到了135万人民币。这样算下来,这套房子平均每平米高达31万元,北京的房价已经高得这么离谱了吗?非也非也。这种天价住房在全国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它们叫学区房。
先不说这个不到5平米的房子能不能住人,就仅仅在全国房价一路下跌的情况下,学区房的房价依旧居高不下,成了名副其实的“房坚强”这个问题就下值得让人深思。
为什么学区房的价格始终坚挺?
很简单,价格越高的学区房附近的学校一定越好,质量更高,这就反映出一个一直存在于中国教育界的问题——资源不均。
在一个城市中,学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差。在全国,也有区别。北上广的高校资源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像山东、河南这些地区的考生付出的努力(至少是在应试教育方面),远远超过那些高校云集的地区的考生。
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的学校,得到更好的基础教育,耗费巨资为孩子购买这种不能住人的“天价坑”。这是有钱的,有能力的父母。
可是,那些没有钱没有能力的父母怎么办呢?
从原来的“拼爹”到现在的“拼房”,最后孩子的教育还是变成了孩子的父母财富与地位的抗衡。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以后这些孩子未来地位和收入的差距,这样做造成的后果只能是富的更富,穷得更穷。收入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所导致的。
如何解决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要么在学生入校的公平选择,“就近入园”“划片入院”都是促使“学区房”产生的原因,如果一个名校,整个地区的孩子都同等的机会,也就不存在什么“天价学区房”“5平米学区坑”的现象了。
另一个就是直接打破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每个学校的软实力和硬件都是接近的,教育的质量都是相同的,那这些家长们也就不必耗费这么大的财力和物理,去购买这种只为报名名额的“中看不中用”天价学区房了。
本文由【游金地】原创文章,转载分享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