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传出将要取消“211”“985”工程建设,引起广大网友和市民的猜测,游金地记者了解到,两大工程的评审实质是根据地区的经济实力选择,这种方法拉大了各高校的贫富差距,因为其教育经费拨款是不同于普通高校的。
前几日,教育部传出将要取消“
211”“
985”工程建设,引起广大网友和市民的猜测,随后官方进行否认,但是全社会对于“211”“985”工程的关注也上升到了极点。这些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名牌大学,曾经让很多学生都望而止步,如今“211”“985”工程又是怎样的存在状态,记者为您分析。
已经走过了近20年历史的“211”“985”工程,虽然在促进中国高校水平、能力提升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211”“985”在获得国家科研经费拨款、学生就业方面的“含金量”越来越大,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未来走向值得关注。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上马“211”,符合各项指标,不少高校采取了“运动式”突击战:上马基建项目,增加学科专业,招兵买马挖“老师”,甚至存在恶性竞争手段,破坏了整个地区的高等教育建设。
游金地记者获悉,“211”大学评审的时候,哪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强,争“211”的可能性就大得多。比如全国其他部属师范类院校都进了“211”,仅有一所地处西部的院校没进,原因却仅仅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此外评审“211”选择过程还存在着较强“平衡思想”,某一个地区有了“211”,就要考虑其他地区,“并不完全按学术标准,一些不够条件的也拿到了‘211’。”
事实上,“211”“985”工程不仅给高校划出了“三六九等”,更决定了大学的“贫富”—它的背后就是教育经费拨款。高校对“211”“985”的角逐,说白了就是对专项经费的争夺,这笔可观的经费既有国家拨款又是省级配套,入围与否对高校的发展是天壤之别。据统计,2013年,作为“211”“985”序列的清华大学科研总经费最多,为39.31亿元,财政拨款为27.75亿元,占了70.6%,而非“211”“985”的高校科研经费最多的西南石油大学,4.6亿元中仅有26.1%为财政拨款,约1.2亿元,两者科研经费所获的财政支持相差23倍多。
本文由游金地记者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