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票广告

利马气候大会中美联合缓解尴尬气氛

2014年12月25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Mr.shirley
  12月14日,利马气候大会在加时32个小时后落下帷幕,没有达成最终协议,只艰难地完成了4页协议草案,会上几度遭遇尴尬气氛,中美联合减排声明有效缓解。
  12月13日上午,原定应于12日结束的会议,已经“拖堂”了16个小时。近200个国家中,仍有超过80个国家,不同意协议方案。

  “你们这是新殖民主义!”马来西亚代表Gurdial Singh向发达国家猛烈“开炮”,“这个协议根本不平衡!”

  “我们面临着利马会议崩溃的危险,”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公开警告说。

  大会主席、秘鲁环境部长只得重新自己拟了一份文本。周日凌晨近三点,这份新文本被各国匆匆通过。

  发展中国家总算同意了这份文本,原因是里面有这么几个神奇的字:“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

  这是从11月的中美联合减排声明中直接拿出来的几个字。正是这几个字,挽救了利马气候大会。

  “自从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美国显然是发达国家的首脑;而中国也在发展中国家中,有着类似地位,”日本著名时事杂志《外交家》如是称。

  一周前在秘鲁利马结束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中美较量”可谓一大看点。本来中美之间关系复杂微妙,从四年前“中国公开指责美国是猪”,到今年联手推出减排声明;正当人们以为“哥俩好”时,两国代表在气候谈判中又谁都不肯让步。等到气候大会快要谈崩,还是中美联手,挽救了利马气候大会。

  最后一刻:中美密谈,挽救了利马会议

  原定在周五结束的气候大会,像往年一样,“拖堂”到了周六。

  到了周六下午,眼看时间越来越紧了。

  “时间越拖,越危险。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会议主席,不会希望第二天早晨醒来,看到利马大会崩溃、利马大会史无前例延迟这样的标题,”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硕分析称,“不仅是会议主席,大国、小国也不愿意看到。因为在美国,共和党会非常想看到这个标题。如果会议拖到周日凌晨6点,那就是史无前例。德班会议就是周日早晨6点结束。”

  中美都意识到了这种危险。中国代表团认为,谈判已经进入了“僵局”;而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则公开说:谈判可能会“崩掉”,“我们没有时间来重新进行冗长谈判了,我想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就在这利马会议可能崩溃的时刻,美国特使斯特恩找到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

  他们商量出来的解决方案很简单:从最近的中美联合声明中找到了一句话,直接放入即将被近200个国家签署的“利马协议”中:2015年的巴黎协议,应该反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国对2015年巴黎协议要交的“作业”,应该“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

  印度部长对这句话表示非常赞赏。他笑着告诉记者:有了这句话,他就心满意足了。

  “考虑到各国不同国情”这几个字,斯特恩说,这是联合国谈判进程非常重要的一次“大跃进”。

  “解先生和我提出了这几个字,对整个谈判达成共识非常有用,”在周日凌晨三点,利马会议终于成功闭幕后,斯特恩在记者发布会上称,“中美之前商定联合声明的一些经验,被证明在这次利马会议上也非常有用。”

  会前“小蜜月”:联合减排声明

  今年利马气候大会召开之前,中美确实是以“哥俩好”的面目出现的。

  11月APEC期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中美联合发表减排声明:中国提出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将于2030年将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美国提出到2025年,排放较2005年下降26%-28%。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表明生态文明大势所趋,低碳转型大势所趋,中美合作大势所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撰文称,“相较两国在其他一些领域中存在的分歧,中美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存在更多共识、实现合作的可能性及合作可能给双边关系带来的积极因素更多。”

  不过,邹骥也充分估计到了中美联合声明可能带来的挑战:“此联合声明可能会给欧盟带来失落感,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疑惑,环境保护主义非政府组织也会不满意中美双方所宣布的目标。”

  “给部分发展中国家带来疑惑”,这首当其冲就是印度。中国已经提出减排目标了,这次利马大会上,“压力”就显然落在印度身上。印度部长被外媒记者追得到处跑:印度什么时候提出减排计划?

  有外媒记者也跑来问中方:中美联合声明,会不会影响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互信关系,比如印度?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坚决回答称:“基础四国与以往一样保持密切磋商”。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往年基础四国都会一起召开发布会,今年就没有了。

  中美发布联合声明后,很多外媒都关心:以往不可逾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意见鸿沟”,是否意味着可以弥合?

  “您是否认为中美联合声明,会模糊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在利马大会上,有外媒记者如是向苏伟提问。

  苏伟的回答是坚决的“No”。他再次强调,中国永远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

  利马会议:中美分歧依然根深蒂固

  尽管一个月前才联合发布减排声明,利马会议的与会者们很快发现,中美之间的分歧仍然根深蒂固。

  实际上,在会议最后两天,中美之间关系非常紧张。中国坚决地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谴责发达国家出的钱不够多;并坚持认为,在减排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能力不同,责任也不同”。

  争吵的核心,仍然是历年来争吵不休的那个“毒性十足”的问题:“到底哪个国家应该承担减排的最大责任?”

  欧美等国家认为,中国的排放量在2013年就已经是全球第一,甚至超过欧美排放量的总和,最应该加大减排力度;中方则采取“历史总量”的观点,认为从历史上看,这么多年来整体“累积排放量”中,发达国家(其中最重要就是美国)占了70%,应该承担最大的减排义务。这也是为什么中方一直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在中美密谈气候协议的时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谈判中最为艰苦的部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透露。美方认为所谓“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该“与时俱进”,这条20年前订下的规矩,已经并不符合现实:比如中国现今的经济地位早已与1992年大不相同;而中方坚定认为,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在减排问题上,发展中国家的能力与发达国家不同,减排责任应有区分。

  另一个中国时常提到的计算方式就是“人均”。中国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大约在6、7吨左右,而德国等欧洲国家,人均排放量最高时曾达到十几吨。因此,中国认为,欧美等国家应该承担更大的减排责任。

  斯特恩则坚称:按1992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定义,来决定2015年的巴黎协议,是“站不住脚”的。

  中美的另一分歧,是关于各国自愿提交的减排“作业”,是否需要国际评审的问题。

  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强烈反对“国际监控”的概念,认为这是对国家自主权的侵犯。“我们同意国家事务应该有透明度,但我们认为对每个国家的减排目标都进行审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巴西代表Antonio Marcondes说。

  发达国家则认为,如果没有国际监控过程,各国“自己交的作业自己改”,就完全没办法控制全球的总排放量,必然导致气温大幅升高的悲剧。

  关于承诺期到底是十年还是五年,中美意见也不同:中方希望是10年期,而美方坚持认为应该是5年。

  “我们认为10年期比较合适,这样政策比较稳定,可以有足够的时间让市场跟上,”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解释说。

  而美方则认为,承诺期如果是5年,能及时更新减排目标,有助于更有效减排。目前科技日新月异,10年承诺期可能会“锁定”一个较低值,而不能纳入最新的科技因素。(转)
编辑:Mr.shirley
更多
   TAGS
   利马 | 气候 | 中美 |
一键分享,共同成长!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微信号:游金地(youjindi20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5543人参与 | 评论0
登录 (请登录发言,遵循相关规定)
如果您对本内容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在此进行反馈。
  • 1
  • 2
  • 3
无标题文档
Copyright @ 2013-2014 www.youjindi.com 鲁ICP备11011247号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可信网站身份验证
网络110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青岛网警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