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顾名思义是国家用来给特定人群使用,起到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但是,这些保障性住房真的物尽其用了吗?
惠民工程是否真的普惠民生?
根据有关媒体报道,多地保障性住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空置”现象,其中“空置”现象最为典型的是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作为全国保障房建设的典型、青岛市重点民生项目,青岛白沙湾保障房社区共有公共租赁房3797套,限价商品房6253套,其中开销售的限价房从2012年底公开销售至今,仅收到了不足200份申请。而且,后来,政府曾将这片公寓的部分户型以“人才公寓”形式向社会出售,效果仍然相当不理想。
除了青岛,陕西、河南等地保障房空置现象也非常严重,在陕西目前竣工的91万套保障性住房中,空置数量高达10万套,入住率仅为88.43%。而河南也有2.66套保障房空置时间超过一年。
为什么市民们不买账?
记者采访发现,保障房闲置的直接原因大都是配套基础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小区距中心城区较远,无法满足群众实际需求。部分保障房小区环境脏乱差、物业管理难到位、墙体开裂甚至天花板脱落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申请入住保障房社区的意愿。
同时,业内人士表示,政府选址太过偏远,往往是开发商配套建设的保障房更受欢迎。而且缺乏问责机制也是保障性住房“有房没人住”“重质不重量”的重要原因。
开工量、完成量不应该是考核政绩的数据,能解决多少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出发点,就像一味追求高涨的GDP,不如让老百姓锅里多一块肉,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