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游金地小编了解,去年曾经以“偷袭珍珠港”之势成功刷屏财经媒体头条的微信红包,今年以更为凶猛之势袭来,不仅继续碾压支付宝、新浪微博、百度等同业小伙伴,还顺便干趴下了央视春晚。
基于微信这一强关联账户衍生出来的功能确实所向披靡,财付通官方出具了这样一组数据:除夕夜“红包摇一摇”总次数110亿次,峰值1400万次/秒,微信红包收发达10.1亿次。两年的对比数据可以让我们窥视到今年微信的凶猛,以除夕夜10:30分用户发出的红包为例,1.2亿的发出数量是去年除夕夜最高峰值的400倍。
我们很难从300倍的增量中辨别微信支付具体新撬开了多少张银行卡,但微信支付凭此一役大大拓宽了自己的移动支付版图,却是肯定的。
先别光说马化腾又借红包包抄了马云啥的,传统金融大鳄,像去年马明哲在壹钱包里发红包这回事儿,你还记得吗?早就成大明湖畔的夏雨荷了吧。
互联网的生存逻辑就是蛮打蛮干,胜者为王。讨论这些胜者对传统金融业态带来哪些刺激,远比争辩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哪家强更有意义。
寝食难安的传统金融大鳄中,银联算一席,被红包驱赶至线上支付的用户有多少已毋庸赘述;一向强势的银行也算一席。
接着上述财付通的数据继续说话。这些数据综合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财付通的后台服务器很牛,海量数据存储与分析能力很牛,指令响应能力很牛,程序员工程师们很牛,而作为财付通资金账户托管银行——工行同样很牛。
这并不是擦宇宙第一大银行的鞋,事实上不仅财付通的员工在通宵加班,众多银行的转账系统也在承受考验,特别是作为资金账户托管银行的工行,有着资金双向流动的账户托管系统这几日也严阵以待。微信红包实质是利用微信支付的跨行转账功能,将小额资金在各账户之间调配。我们动动手指按下的“发送”与“提现”,背后是托管银行划付与结算系统的高频率运作与高强度负荷。
微信支付目前包含“零钱”与“银行卡”两大账户体系。前者倾向于用户开在财付通总账户的虚拟子账户,只要不提出“提现”指令,用户的钱是躺在财付通账上的,资金的进出其实是财付通自己在做清算;后者则相当于银行账户间的转接通道,财付通只管将用户的指令下达到银行。
重点就在于,你若选择“零钱”模式,相当于你的钱在帮财付通赚利息。即使提现,财付通也赚了大大一笔。因为金额的到账时间是T+1,而未被领取的红包会在3个工作日之后才被打回支付方账户。也就是说,资金在1~3个工作日才会从财付通开在工行的账户上流出。
这对于银行的活期存款业务根本就是大大的分流。有研究员将春节前光大银行[0.25%资金研报]主动下调存款利率与红包大战联系在了一起,他认为储蓄存款理财化、互联网平台等银行外平台对存款的分流正在加剧。
这样的背景下,光大银行利率的微降颇有一点拉开银行差异化竞争大幕的意味。与其以高成本死守存款,不如发展符合自身资源禀赋和能力的商业模式。
银行们还应该反思的是,自身的创新可否再快一点?手机银行、直销银行等本来同样可以承载红包功能的强实名金融账户和APP,为何只能按照“金融功能互联网化”的轨道前行?同样拿着银行牌照却互联网基因十足的微众、网商来了,银行总得应该来点大招了。(游金地生活资讯财经栏目)
本文由游金地小编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游金地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