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地】讯 外地来旅游的人,常常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即“青岛的路为什么没有正南正北的?”有的还深感头痛地说:“我在青岛经常转糊涂了,分不清东南西北。”其实,青岛的路是有规律可循的。
德国胶澳总督府对于青岛道路的规划原则有两种,一种是“辐射式”,另一种是“棋盘式”。也就是说,对于大的城市空间采用“辐射式”规划。其中,前海一线的洋人居住区即是一例。而在局部城市空间规划上,尤其是在华人居住区里,则多采用的是“棋盘式”。举个例子来说,德国胶澳当局在建设青岛市区道路时,是以观海山南坡上的胶澳总督府(现青岛市人民代表大会办公楼)为城市道路的“辐射原点”。所以,当我们从空中俯瞰青岛前海一线的老城区时,其道路都是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在1900年至1910年出版的青岛旅游手册上,就有这种“原点”式记载,即从某地方至总督府的距离,是多少米。这说明,当时青岛的道路规划,已经考虑到了人的步行距离,这无疑是一种“人文关怀”。
此外,胶澳规划部门还反对在市内修建视线很长的道路。理由也很充分:即如果真有那样一条很长的路,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视觉上的疲劳。假若你又是个外地人,刚刚来青岛,又要在一条很长的道路上寻找门牌号码,一定也会东跑西找,累得满头大汗,感觉很不方便。所以青岛在城市道路规划之初,就定下了这样的个原则,即凡是超过1000米的道路,都要换成两个或三个名字,这样非常便于查找。比如,聊城路和陵县路完全是一条路,尽管还是一条直路,但是它们有了两个名字。再如,沿着海岸线,从贵州路、太平路、莱阳路到南海路,它们也同样是一条路,可是它们实际上又被分成了四段。所以说,凡是在青岛的老市区,你一定找不到一条很长的道路。
再一个例子是,德国胶澳当局为了笼络中国人,而在鲍岛区的胶州路南北两侧和东镇的台东一路至八路,兴建了符合大清国情的中国式“棋盘街”。这种“棋盘街”像围棋棋盘一样,横平竖直,方向感很强。德国人天真的认为,中国人居住在里面,大概不会再有身处德国殖民地的感觉了。其实不然,因为中国人心里很清楚:德国殖民当局当时在“洋人居住区”和“华人居住区”内修建的建筑高度和道路宽度都是两种尺度,这完全是一种“种族歧视”。举个例子说,中山路由南到北本来是一条路,结果南北道路的宽度却不一样,路名也不一样。原因很简单:洋人和华人居住区是以德县路、保定路和大沽路为南北分界线的。这条区域分割线,正好横穿中山路,将该路一分为二。于是,中山路的南半部就被划入了“洋人居住区”内,北半部就划入了“华人居住区”内。故中山路南部的道路宽度为15米,而北部道路宽度仅有10米。现在我们觉得东镇一带的道路很窄,原因也是这种一百年前的“种族歧视”所造成的。
当然,德国人在规划、修建道路方面,还是更多地注意到了青岛的自然地理形势,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比如,直路短而陡,弯路长而平,又是其一大设计理念。试问:直路为什么“短”和“陡”呢?回答是:直路是城市道路的“辐射线”,多是设在了高岭和冲沟,因为陡,居民上坡下崖走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必须修得短。而平路呢,往往是盘山的路,所以修得平而且长,给人以峰回路转的感觉。尽管这些都是一百多年前的规划,可是在我们今天看来,里面人本的痕迹还不算少。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之后,即对于青岛的街路进行了重新命名,说来也很有意思。因为这一次的道路命名是非常有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很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当时,胶澳商埠为了改造青岛这个曾经被德国和日本长期占领和奴役的城市,强化爱国主义思想,便创造性地按照当时中国的版图方位来设置路名。如,当你身处云南路、西藏路、贵州路和四川路时,你就知道自己是处于青岛的西南部或西部。而当你来到新疆路时,你又会知道这里正是青岛的“大西北”。还有,热河路、辽宁路也处在青岛的东北方等等。可是当时的青岛市区不像现在的市区这么大,所以只有了解了那段历史,才能感觉到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