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具体到一所学校来说,对于教育改革发展活力会有怎样的感受?中州大学校长毛杰认为,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也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增强教育活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以治理现代化激发教育活力
记者: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迫切需要我们深化改革,为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您对本届两会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毛杰:正因为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更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做,其中就包括教育法治工作。本届两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为真正贯彻落实依法治教,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5部法律,修改了37部法律,其中就包括修订了《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重点领域立法取得新突破,不断推进了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步伐。
记者:您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的抓手是什么?
毛杰: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趋势,也是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开展第三方评估。当前,应尽量加快解决“管办评”分离背景下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的制度环境营造问题,尤其是要加强法律和政策支持,尽快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与规范性。
记者:您认为“管办评”分离的核心是什么?
毛杰:“管办评”分离的核心要义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活动界限,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办学、社会依法参与的治理新格局。作为社会参评教育的重要形式,第三方评估教育绩效在当前大形势下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从当前实践情况来看,政府、学校、社会第三方并未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教育绩效评估仍以政府内部评估为主,社会主体作为第三方进行评估的空间相对有限。实际上,“管办评”分离作为极为复杂的综合性议题,涉及教育管理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公众参与等一系列制度体系的调整、革新甚至是重塑。只有加强法律建设和政策支持,才能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与规范性。因此,当前我国应加快修订和完善社会组织机构注册和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要用法律明确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权利、义务、地位,确保其有足够的权限对学校、政府进行相关评估,获得评估所需要的各类教育信息,回应社会公众的教育关切;尽快明确第三方评估组织与学校、政府等评估主体的关系定位与协调方式,减少评估存在的漏洞,同时要明确评估内容、范围、程序与资金来源,使教育绩效评估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这样,“管办评”分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记者:要推动“管办评”分离,应该在哪方面重点推动?
毛杰:为将“管办评”分离落到实处,建议首先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学校办学自主权,体现在很多方面。但首先应该把教师招聘权交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新建了学校却没有教师,这样的尴尬在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突出。教师编制的总额由人社部门说了算,招聘的权力是人事部门说了算,学校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录用的教师招不进来,入不了编。希望在教师招聘上,能够真正下放权力,把选人、用人权真正下放给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
另外,那些走转型发展道路的高校和高职高专要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必须引进一批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但受现有进人模式和应聘者的学历学位、职称等资格条件限制,在履行调入手续时往往更加困难,校企合作、应用型高校建设往往因为师资队伍的欠缺而搁浅。所以加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迫在眉睫。
以大学布局调整释放教育活力
记者:2015年,国家公布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总体方案,提到了“985”“211”工程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不足等弊端,要在继续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那么如何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释放教育活力?
毛杰:我认为统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充分考虑布局和竞争。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揭掉部属、省属标签,在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
如果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仍然附加诸多标签,就必然限制了学校间的平等竞争,也制造了更严重的学历歧视,并加剧我国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和教育焦虑。近年来的考研、大学生就业,都会传出学历歧视的丑闻。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接近40%,可高考焦虑相比20年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一流大学布局不合理,竞争不公平。
记者:在布局上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毛杰:希望我们在布局上积极引导、调整,因地制宜,使布局更趋合理,资源更趋均衡。以河南省为例,河南在中西部省区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人口数量、经济总量位居前列,区位优势显著,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人口大省的河南没有中央部属高校,从中央直接获得的教育资金极少。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国内外名校到河南设立分院,国家应该给予河南高校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以构建协同育人增强教育活力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协同创新、协同育人都是增强教育活力的有效举措,您对构建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有何建议?
毛杰:自协同育人的概念提出至今,体制机制问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协同育人首先是准确把握体制机制改革这个核心要求。这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做出努力。
一是尽快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要有与协同育人机制相匹配的组织机构,重要的是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体系,这套体系首先要确保协同的各个层面、各个条块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还要保证建立相对独立的组织体系,从而淡化各主体间原有单位,使组织机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保证资源投入的共享。
二是改革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协同育人机制如何打破学科、单位、区域的界限?应以学术而不是行政为纽带,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校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育人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三是改革相应的评价考核制度。对高校协同育人创新的评价,必须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要以注重创新质量、注重解决行业重大需求的贡献度和贡献率为导向来评价。另外,在评审方面,究竟是该有一个标准的模板,还是只要评审专家说好就可以?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四是健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制定相关国家标准。深化学分制改革,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人文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定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也势在必行。
标签: 新闻在线 现代化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民生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