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联的真正竞争对手究竟是谁?是量贩超市的家乐福、顶好超市?全台超过万家的7-Eleven和全家便利店等超商?还是传统市场的鱼肉铺?想让全联业绩再提升,竞争对手是唯一的市场阻力吗?有没有可能,和麦当劳、胡须张去竞争外食市场的大饼,才是做大生鲜市场的最重要成长动能?
全联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答案不是7-11、家乐福而是
搞清楚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让店业绩停滞不前的最大阻力为何,是着手改造品牌,注入新行销动能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因为,如此才能对症下药,不会做白工。
年轻人不来、不煮饭,才是最大市场阻力
企业想找到新的成长引擎,不外乎靠“市场渗透”与“市场开发”两种策略,前者是挖竞争对手墙角,藉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后者则是找到新客源,或扩大销售区域。
对在超市通路市占率绝对领先,已是全台生鲜超市龙头的全联来说,要找到营收再倍增的成长引擎,光靠“市场渗透”还不够,必须从“市场开发”着手,不只在如离岛金门或北部都会区,还没插旗的区域展店,甚至要思考,如何扩大生鲜市场大饼?
特别是,随着跨界竞争越来越激烈,业态之间的界线日益模糊,从行销动能的角度看,市场真正摩擦力,经常并非来自同业竞争对手,反而是,谁做了什么服务或商品,和我的店有直接竞争关系?
例如,从业态别看,咖啡店和便利超商并非竞争对手,但当便利超商一年可以卖出百亿元以上的咖啡时,就对咖啡市场造成冲击,成为多数咖啡店必须面对的市场阻力。前述提到,外食产业对IKEA造成的威胁,也是如此。
亦即,对通路卖场而言,影响业绩成长,更深层的市场摩擦力,是来自消费者饮食行为的改变。
据经济部统计处的资料,1996年至2015年,国内餐饮业总市场的年营业额,从3026亿元,成长至4240亿元。也就是说,十年内,台湾整体餐饮业产值,因为便利商店鲜食和外食产业蓬勃发展,成长幅度便高达四成,增加超过千亿元,甚至大于全联八百家店的总营收,三餐老是在外的“老外”一族越来越多,大家不煮饭自然没有生鲜采购需求,才是超市业绩成长的最大摩擦力。
另外一个摩擦力,则是“年轻人不上门”。全联消费顾客的年龄分布,三十岁以下只占9%,明显比台湾全体人口结构还要老。缺乏新来客的动力,也成为阻碍业绩成长的另一颗大石头。
超市业绩要成长,先让做菜不麻烦
搞清楚市场最大摩擦力来源,接下来就是提出行销对策,注入新动能。
于是,全联发动品牌改造的第一支电视广告,推的就是〈大冰箱篇〉,以“全国最大的冰箱”为诉求,公开后台分区、分温层作业处理,先强化在顾客心目中,专业生鲜食材供应商的信赖感:接着提倡“周三家庭日”,从全联总部做起,周三六点准时熄灯,让员工回家吃晚餐,藉此减少人们因加班被迫外食的次数。
全联行销团队发现,对家庭主妇来说,在家煮饭最费力气的,不是开火炒菜,而是洗菜、备料的事前准备工夫。为降低动手炒菜的这个摩擦力。全联不但开发符合个人或小家庭一餐用量,预先做好处理,可即购即煮的生鲜商品,更推出〈二厨篇〉广告,由品牌代言人全联先生,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和顾客沟通生鲜处理厂内的五百位专业人员,都是家中每位主厨做料理时,背后那个协助做好文蛤吐沙、肉品去筋去膜的“二厨”。
因为,唯有让下厨做菜不再是苦差事,全联才有更多生意可做。
标签: 711 竞争对手 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