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岛市 【切换城市】

青岛蓝谷: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2016年12月06日   生活资讯   来源:游金地   编辑:小小游

10
摘要: 青岛蓝谷: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青岛蓝谷: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青岛蓝谷: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青岛蓝谷:打造全球海洋创新高地


  已累计引进18个院所、17个重大科研平台、250个科技型企业、3500名人才


  11月24日,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里,记者看到了一幅绝美的地球俯瞰图,深蓝色的大洋上“星光”密布,而那一颗颗璀璨的星点代表的是一个个智能浮标。这就是实验室正在进行的战略任务“透明海洋”的内容之一,由吴立新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已经启动。实验室给这个深海大洋的观测网络起了一个童话般的名字“深海星空”。


  临海筑梦,向海而兴。以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大型协同创新平台为纽带,一个又一个带着蓝色标签的高校院所、“国字号”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纷纷落户青岛蓝谷,创新型海洋经济在鳌山湾畔方兴未艾。11月初,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蓝色硅谷建设全球海洋创新高地战略研究”顺利通过验收,将蓝谷定义为“全球海洋创新高地”。在这块“高地”上,预计蓝谷生产总值将从2012年的44.8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9亿元、年均增幅11.4%。今年1至10月份,蓝谷已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7.1亿元,同比增长19.9%。未来几年,一座“青岛骄傲、中国推崇、世界瞩目”的海洋科技新城将在鳌山湾畔巍然耸立。


  累计引进18个院所、17个重大科研平台——


  做岛城引智的“排头兵”


  今年9月,百年山大回归青岛,在鳌山湾畔的新校区整建制搬来六个学院,迎来了首批千余名新生。这是蓝谷引进高校院所的一场重头戏,而这场重头戏还仅仅是序曲。


  近年来,我市确定了高校系、中科系、央企系、国际系“四条主线”的研发机构引进政策,实现了高端创新要素的快速集聚。“蓝谷就是要做青岛‘四大系’引进的排头兵,做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青岛蓝谷管理局招商促进处处长程谋松告诉记者,蓝谷的引智目标相当明确,引进的高校院所要么具有明显的涉海学科优势,要么在传统领域具有较强的科研优势,并且正在将这种优势向海洋领域拓展。


  去年7月正式入驻蓝谷的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是典型代表之一。该研究院将天大在海洋领域的优势专业悉数搬来青岛,以海洋工程为主攻方向打造了15个专业化研究所,天大的23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也在青岛建设了分中心。学校矢志要让人们以后每每提起天大的海洋学科发展,就会想到青岛研究院。天大青岛研究院副院长咸良告诉记者,他们与海洋国家实验室共建的“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已经正式启动,承担了2016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问海计划”的两个专项,由天大化工学院“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保安教授团队孵化成立的新公司,已经参与到即墨墨水河环境保护工程中来。


  不熟悉四川大学的人会以为这所学校与海无关,实际上川大在航空航天、舰船涂料等领域极具优势,来青之前,该校已经提前走访了几十家青岛企业,在相关涉海领域共建多家联合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也是以航海工程学科见长,但该校不靠海,调整办学思路决定到沿海建分院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蓝谷。


  “蓝色浪潮”涌动,海洋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愈发明显。据了解,今年以来,蓝谷新签约引进高等院校设立校区或研究院6个、累计达到18个;引进“中字头”“国字号”重大科研平台3个、累计达到17个;新签约引进各类科技型企业40余个、累计达到250余个;新引进各类人才260余人、累计达到3500人。


  同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科教城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落地正在快速推进当中。目前,山大青岛校区的二期工程也如期启动,山大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共建的德国学院已于10月在蓝谷率先揭牌成立。德国学院目前已建设“山东大学-亥姆霍兹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国家微生物基因组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其中研究所建成了张友明教授课题组等五个实验室,引进了包括生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内的12位外籍专家,购进了液质联用质谱仪、共聚焦显微镜等高端仪器设备。


  重点培育五大中心——


  “国字号”平台集聚,协同创新不再


  在《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青岛蓝谷被确定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据蓝谷管理局常务副局长岳国峰介绍,定位清晰的蓝谷要培育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度假和健康养生中心等五大中心,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记者从蓝谷管理局获悉,目前青科大中德新能源与环保科技研究院已主体完工,正在进行内部结构工程和设备安装,预计明年8月投入使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一期项目主体封顶,计划明年7月全体完工;山科大青岛润健泽山科创新产业园主体竣工验收已完成;中船重工725所项目已基本完工,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实现入驻;中航动力非晶技术研究院一期主体封顶,计划年底前与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达成合作意向,二期全面开工建设;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设备已经进驻,年底前完成人员入驻;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青岛分中心(大连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已完成内部装修,预计年底前进驻企业联合实验室……


  “承担国家重大课题,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是单个高校院所难以实现的目标,但是借助‘国字号’科研平台的聚合力,协同创新就不再是什么难事。”程谋松认为,越来越多的高校院所落户蓝谷,看重的正是这里的平台效应。海洋国家实验室是国内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世界七大海洋实验室之一,当之无愧的“龙头”,使得落户蓝谷的30多家高校院所几乎都与海洋国家实验室有合作。而在鳌山岛上鳌头昂起的地方,国家深海基地不仅是“蛟龙号”的母港,科考船、专用码头等一批设备也与近20家单位共享。


  在即将启用的“国字号”平台中,紧挨着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备受瞩目。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的8个实验楼已经全部封顶,这里也将是国内唯一可以进行水下设备密封性、强度、抗疲劳性能等检测的实验室,国内首台(套)2000吨级的疲劳振动试验台将在这里安装。青岛海检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李建国告诉记者,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完成设备调试之后该中心就将正式启用。“我国的关键海洋设备大多数依赖进口,如果使用国产设备就得拿到欧美进行检验检测,有时试验费用高达上千万元,还得排队。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建成后,海洋设备质检来青岛就可以了。”


  罗博飞团队将水下机器人返销欧美——


  创新的机制赋予蓝谷强大的引智气场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是入驻蓝谷的第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罗博飞是和蓝谷一起成长起来的,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几千万元的年产值,它见证了蓝谷海洋产业的发展历程。”蓝谷管理局党群和人力资源处处长郑雷如是评价罗博飞。


  据了解,作为一家主要以水下机器人、传感器、大数据技术为研发、生产、应用及服务目标的企业,罗博飞不仅做大做强了自己,更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完善。“以前我们设计研发水下机器人,买不到合适的线缆,也买不到合适的浮体、推进器。”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秀芬在苦恼了一段时间之后,联合浦芮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组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观测装备产业联盟,手把手引导着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企业共同参与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甚至与水产养殖联盟、食品加工联盟等抱团发展,建立了公司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的平台。


  今年9月,罗博飞研发的“上位机控制系统”出口到英国;10月,“海参观测系统”出口到加拿大。这是国外专门来华定制的专用水下机器人系统,罗博飞也由此成为国内首个将水下装备销售到欧美的企业。


  罗博飞的成长其实也是蓝谷成长的缩影。这块在两三年前还是一片工地的土地,因为体制机制的创新,注定要走得更远。青岛蓝谷管理局由理事会担任最高决策机构,除了少数几名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理事会大多数成员来自蓝谷20多家海洋科研单位负责人,这样的决策更专业。没有级别、没有编制的海洋国家实验室,创造了“统领”各类科研机构的新鲜样本,“用人不养人”“输血不抽血”,“南大洋国际研究中心”等一系列国家重大课题项目如期开展。“容缺受理、容缺审批”模式让当初国家深海基地建设的审批手续从30个工作日缩短为5个,而通过这种模式审批的项目,在蓝谷有上百个。


  “有的时候,光提待遇,不一定能引进人才,而蓝谷,现在有了引智的强大气场。”郑雷认为,虽然蓝谷还在起步阶段,但今后一定会快速成长。


  前不久,中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立鼎,计算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钟万勰等三个院士团队已经入驻罗博飞。截至目前,常住蓝谷的院士有16人,与蓝谷直接相关的有60多人;国家“千人计划”20多人,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300多人。


  海洋科技新城,正闪烁出耀眼的蓝色光芒。

游金地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责任编辑:小小游]
标签: 青岛蓝谷 海洋创新 海洋高地
分享到:


网友评论

  • 1
  • 2
  • 3
【日照银行·阳光贷】有品质生活更阳光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