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为确保我军工核潜艇研制重点项目“蓝鱼”工程顺利完成,马东以保卫干事隐蔽身份进入202厂秘密侦察,以该侦查破案为线索,开始了一段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的人生故事。三十年跨度,本身就是戏。“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作为“礁石”潜伏的马东默默在202厂完成着自己的重大使命,“江上有奇峰,锁在烟雾中。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来形容《于无声处》的表现形式最恰当不过,一部平常心的国安剧,让观众在平凡中见伟大。马东与冯书雅的从朦胧到坚守的爱情气质也给该剧增色不少,“听惊雷”之余绽放出只属于那个年代,又能打动每一代的浪漫之花。
从题材上来说,若要赋予一部剧文化情怀,古装剧会有它的先天优势,历史气息、古典情怀也更易表现。而谍战、反谍、国安、悬疑,这些关键词下,更多的是血脉喷张的力量感,而鲜少有文化的沉淀和质感的细腻,国安剧《于无声处》远远看去会以为是一部男人戏,而深入其中才知,这硬题材外壳下的温度情怀同样动人。
有神秘更有温度,在生活中诠释生活质感,不紧不慢,紧张中更有细腻柔软的人性化表达,《于无声处》的特色与魅力正在于此。不同性别、不同群体都能找到观剧点:在本剧开播之初,在专业人士中间就掀起了关于于无声处的“告密者”的话题探讨,影评人司马平邦认为剧中角色陈其乾举报情节显得神秘而鬼祟,时评人郭松民则认为这是“人们在国家利益和个人自由、个人隐私之间进行选择时的犹豫心态”。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人性分析,《于无声处》的演员恰如其分地用形神表现出了另一种职场斗争心态。马东也是时而鲁莽冒失的性情中人,在《于无声处》中,演员们“在试图还原国安工作人员最本真的面目,赋予每个角色最鲜活的性格特征和最接地气的生活气息,具有更现实的面目和更世俗的姿态,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有悲,有生活有爱情;他们也需要为梦想努力奋斗,也需要向现实无奈低头,他们是一群伟大的普通人”。而事实是他们的确做到了。
一面是“礁石”的隐匿刚毅,一面也不乏惊雷下的浪漫之花。《于无声处》的场景设置勾起很多观众的“怀旧情结”。马东与冯书雅不打不相识,两人从欢喜冤家到志趣相投,读朦胧诗、送手帕、二八大杠自行车定情,生活中的小情趣自然流露,桥段温情,让人重温八零年代的那份纯真。服化道更是尽显年代本色,海魂衫,喇叭裤、蛤蟆镜,搪瓷杯,凤凰自行车,大三洋收录机,剧中无论是人物造型设计还是场景道具选择,都充满了浓浓的怀旧风,蓝色工厂服、自行车、格子大衣、尼龙裙、粗织围巾等众多复古元素也引起不少网友的集体怀旧与大厂情结,其间的生活气息吸引了不少女性观剧人群。白色的栅栏、金色的沙滩、铺满落叶的金黄色街道,与黄海一起汇聚出花园般的浪漫之地。随处可见的异域风情建筑,处处透露着浓郁的历史人文气息。特别是在柔光灯下马东与冯书雅的一段“简爱”表白,令网友欲罢不能——“70后的文艺范儿,无情地碾压各0后的浪漫值”,有网友表示“看于无声处第六集,书雅和马东的感情戏意外地让我感动了,原本我只是冲着谍战的题材来看的。这就是我向往的纯朴清透的感情啊,但现实中要坚持要有多难”。坚忍的责任承担、最烟火气的生活,有最具张力的人物关系,构建了这段国安的新故事。《于无声处》4月28日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档之后,五一期间暂停播出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不过,5月8日江苏卫视1.5轮的联合播出又将收获一批新的观众,。
《于无声处》的刚柔相济一如那首深沉大气的片头交响曲《信念与青春》坚韧而执着,一如片尾主题曲《转眼一生转身一世》的柔情如梦,国安剧《于无声处》踏踏实实地呈现一段犹如在身边的故事,那远了又远了的是他,那近了又近了的是她,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看繁花。(小城小七)
标签: 于无声处 马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