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们总希望能教好孩子。不少家长都有着比较明晰的育儿观,似乎能都心中有数。然而,有些看似正确的做法却可能是早教的误区,下面看看小编的分享,你犯了哪些?
我们总希望能教好孩子。不少家长都有着比较明晰的育儿观,似乎能都心中有数。然而,有些看似正确的做法却可能是早教的误区,下面看看小编的分享,你犯了哪些?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幼儿园老师,教孩子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其实,这种教孩子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认为,2~5岁幼儿的数字概念发展,通常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接下来孩子能够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根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幼儿掌握初步的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种对数量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形成抽象数概念。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孩子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掰指头数数是孩子数学概念发展必经的阶段。
2、过分精心呵护
有时候,父母的爱护反而会“伤”了孩子。比如,总怕孩子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或是抱着。这样的孩子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锻炼都不够。孩子吃饭、穿衣、收拾玩具,家人总是包办代替,会造成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
正确做法: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孩子更快乐,更有成就感。
3、过分专制
有的父母认为管教孩子,就要从小做起,让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孩子想要红色的玩具,妈妈却认为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孩子想看天线宝宝,妈妈却认为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一切都是家长做主,孩子不听话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总是处于被压制状态,从而局限了他的的智力发展,还会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假如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尽量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4、拔苗助长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和成长期望值太高,比如,让2岁的孩子学英语,3岁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方法不值得推广。在教育过程中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和智力成长的规律,“拔苗助长”,却往往适得其反,造成孩子负担过重,难以适应压力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
正确做法:对孩子来说,学就是玩,玩皮球锻炼孩子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这些能力都有利于今后的知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许多年轻父母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的过分认真地执行书本上的要求,认为这样才是科学的。比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如果自家的不孩子会,就着急,以为是孩子的智力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知识和要求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有的可能说话早些,有的可能走路早些,每个孩子的成长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正确做法:把书作为参考,一旦觉得孩子与书上说的哪点不一样时,不要着急,综合考虑孩子的发展。
6、父母替孩子道歉
孩子们一起玩时,把别人打哭,这时有些父母会挺身而出,替自家孩子道歉。这样一来,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而且也没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他长大后不会自己承担责任。
正确做法:做错的事情,父母要及时纠正孩子,让他自己承担后果。因为孩子不知道哪样做是正确的,哪样做是错误的,这些是需要父母指引。
7、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家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孩子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
解读热门新闻,呈现敏感事件,更多独家分析,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
优质商家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标签: 早教 早教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