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地】讯 上世纪五十年代,沧口广场进行了环境整理,成为前沧口区的群众文化中心,也是人流最集中的地方。夏天,周边工厂的工人们下班以后,都到这里来消闲溜弯儿,也就为闯荡江湖的民间艺人提供了谋生的场所。经常见到的表演有拉洋片、假人摔跤、木偶戏、打莲花落、鼓钢丝吞铁球练气功。
最有文化内涵且吸引人的是摆小人书的书摊。几个高高竖起的架子,一层层摆放着当时出版的各种连环画册。大部分是电影或小说改编的革命英雄故事,也有久看不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一分钱看一本,稍厚的二分。出钱的“财主”坐在小板凳上,有一种美滋滋的拥有感。没钱的小孩趴在他背后蹭书看。往往一个出钱的,后面有两三个蹭书的。有时挨着了人家肩膀,被压者回过头来“烦气”一下,得到的只是歉然一笑,仍然照看不误。
拉开场子卖艺的人就更多了。
靠变戏法敛钱的有两个人,有一个艺名叫王傻子,是个胖胖的中年人,一年到头穿一条肥胖的蓝裙子,表演中国古典戏法。他先是用“仙人摘豆”这种小把戏把观众吸引过来,接着就是“小搬运”,将一件件变出的物品摆在大家面前,最后一声呐喊,将裙子一掀,从跨下端出一个大鱼缸,里面的金鱼活蹦乱跳,令人拍手叫绝!
另一个叫小天乙的人专门表演西洋魔术。他在场子四周围起一个布围子,其中有伴奏者,有助手,表演的多是变彩花、变鸽子之类,最后的压场活儿就是大变活人。
观众最多聚散最快的还要数“说武老二”,当时还没叫山东快书。一个演员,穿一件青布长袍,持一付鸳鸯板,一手拿竹板,噼里啪啦先打出一串花点子,招引得一片掌声。再说个有趣逗乐的小段子,如《大老王剃头》、《矬大嫂》之类,把观众的脚跟定住了。正规剧目一般是《武松赶会》,讲的是山东好汉除暴安良的故事,表演得声情并茂,惟妙惟肖,环环紧扣,说到紧要处戛然而止,端着帽子转着圈儿向观众收钱,口里不住地嘟囔着:“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一般的看客每次只给他一分二分,最多也有给一毛的。

标签: 沧口广场 民间艺人 西洋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