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地】讯 在沧口,老居民几乎人人下海挖过蛤蜊。海边的蛤蜊俯拾即是,且味道鲜美,何乐而不为?上世纪50年代初,胶州湾的海岸线离火车道仅有几十米。落潮时,在海边时常会看到一股细细的水从沙地里喷发起来,这就是蛤蜊窝。只要蹲下用手一抠,准不会让你失望。
挖蛤蜊是一种业余消遣,也是一种贴补家用的方式,更是一种谋生手段。
作为谋生手段当首推阴岛(现在叫红岛)的渔民。退潮后他们驾着小木船到深水里去获取。小小的渔船,载重量不过三五吨。船舷边站几条大汉,每人持一个带铁齿的家伙,像个铁筐,后面是网兜,连着一根五六米长的蜡木杆,投到水里,往后慢慢拖拉,连泥带蛤蜊全部拖进了网里。出水时一抖,泥沙重归大海,蛤蜊留下来,倒进船仓,接着挖第二下子,第三下子。在骄阳下,他们一个个腰圆膀粗,肤色如铜。这里大约有一米半到两米深,一般人难以企及,一潮下来,往往有上千斤的收获。
第二种是半专业者,即上世纪70年代所谓“挖大抓的”。工具与前述差不多,但杆子只有一米至一米半长。赶海者带一个汽车内胎,用绳子拴在腰间,内胎上面敷着渔网,以便将收获物装在中间,在海滩的水泥里拖着走动,非常方便。
作业的区域是特定的。在橡胶二厂西北方向曾经有个青岛拆船厂,专门拆解各种远洋旧船。待拆的船体入厂时被牵引进来,在滩涂上拖出一条长长的泥道。这里非常危险,人一进入就会陷入没至腰间的泥浆中。可是蛤蜊多,非常诱惑人,年青人就特制一付铁高跷,捆绑在腿上,然后进入作业。
下海挖过蛤蜊的人都有一种体会,越是涨潮的时候蛤蜊越多,让人不舍得离开。于是,“挖大抓的”人均在腰间带一把刀子,如遇不测,割断腿上的绑绳,立刻逃生。
最简单的挖蛤蜊方式连妇女儿童也会。在家里随便找一把勾子、破刀或铲子之类,提着个篮子算计好潮期呼唤着左邻右舍就下海来了。这海滩也怪,你这一个潮期翻腾完了,下次再来蛤蜊仍然很多。人们说,如果你不来挖,蛤蜊繁殖多了就臭了滩,它就不再生长了。所以小蛤蜊多的时候,人们就用筛子筛,办法就是找个多的地方,连土加蛤蜊除到筛子里,在水里一冲,捡一下石头就行了。有时一潮下来,一个妇女也能得到百多斤。
夏天夜间的潮水落得大,每次下海都有上千上万人,人手提一只乙炔灯照着,整个海滩上是一片灯的海洋。
标签: 挖蛤蜊 挖大抓 落潮